会员登录
一对农民夫妇培养出两博士
一对农民夫妇培养出两博士
来源:未知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13-10-31 11:43浏览量: 次
人间奇迹?
57岁的姜正秀,55岁的李锦玉,是绵阳市梅河口市中和镇平等村的一对普通朝鲜族农民夫妇,共有一女两子。多年来,他们含辛茹苦、锲而不舍教子成材,使子女从小个个品学兼优,相继考上大学。其中两个儿子先后以省、地文、理状元的好成绩考取了北大和清华,并相继考取清华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。?
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,一对普通农民夫妇,先后培养出三名高材大学生在家乡引起轰动,令万千父母啧啧称奇和羡慕,并纷纷询问:姜家夫妇都是咋培养、教育孩子的?一定有什么高招、绝窍吧??
2004年5月9日,笔者来到梅河口市中和镇平等村3组,在一个农家小院里,深入采访了这对夫妇。谈起如何培养子女成材,姜家夫妇满面春风,尽管汉语不十分流利,却讲得有声有色。?
草窝飞出凤凰来?
姜正秀是个乐观旷达的人,言谈风趣、幽默,他介绍说——?
我们的三个孩子,小学都是在本村学校上的,中学都在梅河口市第11中学念的。一个普通农民之家,要供三个孩子上学、尤其是要供他们都上大学,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况且我上有父母两位老人,这就更加困难。20多年来,我们为培养孩子、供他们读书,历尽艰辛,一言难尽。好在孩子们都争气,使我们感到非常欣慰。?
我们家第一次传来喜讯是我女儿考上大学。我女儿是老大,叫姜贵花,1972年生,从小学到中学都当过学习委员,1992年以523分的好成绩考上黑龙江省商学院。当年在我们乡引起过不小的轰动,被誉为“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”。当时我们没有报考经验,志愿报低了。当年重点大学的录取线是517分。她和北大、清华失之交臂。因为家庭困难,她不愿意浪费父母的血汗钱,再复习一年重考,就去念了。她曾是她们学院最有希望考上研究生的高材生,但还是因家庭困难,她体量我们的艰难,想要早些挣钱,帮父母供两个弟弟上学,所以她在1996年大学一毕业就到天津市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了,她于2003年10月结婚成家,我女婿也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,在国家民航总局工作。三个孩子中,她吃苦最多,对家庭贡献最大,为两个弟弟做出了“牺牲”。?
第二次传来喜讯,是我长子姜光文考取北大。他1974年生,从小学到中学,学习成绩基本上都是班里或年级第一名,1993年高考时,以527的好面绩摘取了绵阳市文科状元的桂冠,并被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录取。这下引起的轰动比我女儿考上大学大多了,市报社、电视台都来采访录像;省里还找我们全家及我们市11中学校的校长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到长春去领奖,奖励我儿子1万元,校长2千元,班主任1千元。大会叫我发言,有不少记者给我们照相,采访我们那年8月23日,省电视台在“新闻5分钟”里播出过这一盛况。在北大,年年都得一等奖学金,并获优秀毕业生证书。在1997年考北京政治大
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,1998年就获得律师证,2004年3月考取了日本东京大学政法系博士研究生。?
第三大喜讯,是次子姜明文考上清华。这孩子生于1978年,小学到中学,学习成绩跟他哥哥不相上下,1997年高考时,以632分的好成绩取得通化市(地区)理科第一名,并考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,2001年考取本校博士(硕、博读,2006年毕业)研究生。他在大学当过班长,系学生会副主席,2003年入了党。?
2003年,我家可是双喜临门:女儿出嫁,儿子入党。总之,这些年来,孩子们的奖状不断,捷报频传,乡亲们对我们很羡慕,说我们是:“鸡窝里孵出仨凤凰,年年都有好消息”。?
教儿育女有灼见?
谈到教子经验,老姜谦虚地说——?
我们的家教其实跟别人家差不多,但我们从不打骂孩子,平常注意做到少批评多鼓励,注意为孩子做出榜样,启发孩子自觉,培养孩子自尊、自重和自强。我们认为,教育好孩子就跟种好庄稼一样,必须从孩子小时抓起;对孩子的爱和培养,应像对小苗的施肥、浇灌、除草、松土一样,要根据苗情孩子的吸收能力,适量,适度、适时地提供条件和营养,心急不行,欲速不达;过量不行,过犹不及。孩子的成长就和小苗成长一样,当他们需要某些营养和条件的时候,就要舍得投入,也就是说,要不惜血本供孩子上好学、读好书。?
问我们夫妇念过多少书?那可是“麻线串豆腐——提不起来”。我出
生在一户多子女的贫苦家庭,兄妹8个,我是老二,从小就没少吃苦,当年初中毕业后曾上过一年半农业中专,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回乡种地了。尽管这样,我当年还是成为村里的“秀才”和生产骨干。我父亲是多年的生产队长,岁数大了就让贤;1981年至1994年大伙就选我当生产队长;后来我又让贤,让年轻人干了。我老伴李锦玉的娘家当年也很穷,因家贫和“十年动乱”只读完初中,嫁到姜家以来,一直是乡亲们称赞的好媳妇。她端庄贤惠,勤劳朴实又善于持家理财,是邻居和亲友共认、齐夸的好妻子与好母亲。我家的“军功章”有她一大半。?
我们夫妻互敬互爱,这是教育好孩子的重要基础:家不和睦,就影响教育好孩子。?
有人以为我们夫妇有一定文化,能辅导孩子学习。其实不然,就我们那点文化水平,真是“戴草帽亲嘴——差远了”。我们辅导不了孩子学习,小学时还可以,初中以后就不行了,全靠孩子们自己努力。我们只能千方百计供他们上学。?
我认为,能不能教育好孩子,他们能不能有出息,关键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人。在这方面,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。说起这个,我不能不说说我父亲。我的父亲姜日星是一位老党员、老革命,解放前参军,曾参加过“四保临江”战役,解放后退伍务农,一直在村上当干部。父亲为人正直,办事公道,是全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之一。他平时对儿孙们要求很严,并注重言传身教,教儿孙如何做人,给后人树立了榜样,且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尽管他已去世十多年了,儿孙们至今
还时常念叨他。孩子们小时候,包括我小时候,他经常给儿孙们讲家史,忆苦思甜,讲民族传统,讲革命先烈、前辈的故事和他的革命经历;我母亲勤劳、善良,也经常教育儿孙们做好人、做好事。在道德教育方面,我父母不仅教育过我们兄妹8人,而且还帮我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们。有这样的好父母,我们两口就省了不少劲,有时候我们强调一下“你们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”就行了。我母亲80高龄至今健在。由于早年过度劳累,现已双目失明。如今,我们夫妇正在家中日夜侍奉老母,竭尽孝道。?
与此同时,父母的兴趣,爱好对子女影响很大。1993年,我长子考了全省文科第一名时,曾有不少人感到稀奇,朝鲜族孩子咋就考了汉语文科状元?问我是否和家庭影响有关?我曾坦率地告诉他们“是有关”。当然这主要是学校老师教得好;我也起些作用。我上学时,大部分念的是汉族学校,我喜欢文学,古典、现代的都喜欢,曾买过不少这方面的书;大儿子和我一样,从小就愿意看这方面的书;同时,我们家一直有喜欢订报刊和买书看的习惯,生活再困难,也要挤点钱买书、订报刊。这就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。文雅的说法是,“近朱者赤,耳濡目染”。我那几孩子,尤其是大儿子,出门儿上哪儿,先带上要看的书,首先去的地方是书店,最想买的还是书,全是“书呆子”、“书虫”。前几年,我到北京去看他们哥俩时,他们还是这个样子,去年,我到沈阳送大儿子去日本时,儿子临上飞机前,还到书店买了一大堆书。?
此外,我还喜欢音乐和体育;我爱人性格也开朗,不怕吃苦、能
那歌善舞。我们家在最艰苦的时候,也有笑声和歌声,尽量不愁眉苦脸。这些,对孩子们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都有好处。?
坚信儿女必成材?
说到如何克服困难供孩子上学,老姜不无感慨地说——?
我们这个村人多地少,收入不高,除了种稻子外没有其他特产。孩子们上小学时,由于在本村,离家近,花费少,我们还能对付;市11中离我们村40多里,他们上中学这6年都得住校,费用一年比一年多;我们可就难了。我和他妈商量好:无论如何也要供孩子们念好书,就是“砸锅卖铁”、“扒房子卖瓦”也得供他们!我为什么这样想?一是想叫他们跳农门,改变命运;二是三个孩子从小都非常聪明懂事,教啥会啥、几乎过目不忘,上小学时都跳过级;他们要是像我们俩似的,那可就白瞎了,会像明珠和金子一样被黄土埋没了。为公、为私我都应该不惜代价培养他们,要有这个决心和毅力,坚信他们一定能成材。?
为了给孩子凑学费、食宿费,我们啥招都想了。当然,多亏改革开放,我们除了种好口粮田和责任田外,又包了别人转包的20亩水田;农忙时我们就起早贪黑地干;孩子们也都赶回来帮忙。农闲,我就到红梅镇做小工;找不到打工的地方,我爱人就去镇上摆小摊卖咸菜(自己做的高丽咸菜),卖冰棍……那些年,可真有些“要钱不要命了”,什么年了、节了,三九、三伏,就是天下刀子都想出去给孩子挣钱。可是,这么拼命干,钱还是不够用,并欠了不少债年,多亏有1万元奖金,不然的话,又得想法子去借。就这1万元,全家一分没敢动,全给儿子交学费;连一件新衣服都不能给大儿子买。他是穿着他叔叔送的一套半旧衣服上的北大……?
那些年,孩子也跟我们吃过不少苦。他们从小就跟我们下田劳动,都是从泥水里爬过来的。由于他们经历过艰苦的磨练,基本养成了自立、自强的好习惯。所以他们上学特别刻苦用功、懂得节俭。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,他们上中学时,星期天、节假日都要跑回家帮我们干活;上大学都能在课余时间想方设法去打工,或当翻译和导游挣点钱;有时候在假期,大儿子还把给人家翻译的日、韩文资料拿回来,姐弟3人分头干。?
为了还债和供孩子们念好书,1996年我们夫妇就通过输出劳务到南韩打工。我干了3年建筑工,其实就是出大力,人家本国人不愿意干的脏活、累活,咱去干;他妈在饭馆干了6年勤杂工,端碗、洗盘子啥都干过。这期间,家中主要靠我女儿照顾她两个弟弟,母亲由我弟弟一家照顾。这也是逼上梁山;50多岁了,眼看到“退休”的年纪,还要背井离乡到异国他乡去打工,在韩国打工虽然又苦又累,但我们心里是甜的,对儿女充满希望,并挣了一些钱,还清了债,保障了儿子们上学读书。?
现在我家可谓苦尽甜来,两个儿子读研已经不用我们花钱。他们还能通过打工和节省奖学金给我们寄钱;所寄的钱足够我们两口花的;儿女们都很孝心,经常来电问候奶奶和我们,年节回家都要买好东西孝敬老人,并嘱咐我们好好保养身体,安度晚年、欢度晚年,还叫我们到各地名胜去旅游……?
我们经常告诉他们不用牵挂家中老人,要牢记当年爷爷的教诲,与时俱进不忘本,做好革命接班人;嘱咐女儿孝敬公婆,爱岗敬业,有机会也去考研,读博;嘱咐孩子们,一定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完成新的学业,将来努力报效祖国和人民。?
(来源:《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》作者 水采田 )
上一篇:教子亦有度 家庭教育中十大心理学规律
下一篇:毛泽东、朱德、刘少奇、周恩来如何开家庭会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