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oomla模板与内容的融合设计
  • 野草工作室一直在用心建站
  • 利用Joomla+SEO提升网络营销竞争力

广开课程资源,提高乡村语文教学效率

广开课程资源,提高乡村语文教学效率

来源:未知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13-10-25 09:06浏览量:

 

内容摘要:在广大乡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,教师努力开发和利用学校、学生家庭、社会等课程资源,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,从而有力提高乡村学校的语文教学效率。

关键词利用课程资源,提高语文教学效率

在语文课程资源的拥有上,乡村学校在硬、软件资源方面处于弱势,但在人文素材性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。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:“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”。《纲要》指出:“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”,因此,我们乡村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,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,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。 那么,我们乡村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呢?

一、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,提升学生语文素养

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,但我们不少教师却往往忽略了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。那么,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,使学校变成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地方,而且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呢?

1、广开思路,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。

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,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,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,广开思路,灵活多样,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,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。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,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,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。如,第十册《理想的风筝》一文中讲到:他的风筝各式各样……于是,我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:有最简单的“屁帘儿”,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,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……

2、激发热情,激活教材的“二次生命”。

孩子们丰富的想象,独特的思维,独到的见解,已获的成功的学习方式,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契机。如《雪地里的小画家》一课学完后,有个学生不解地问:“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?”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,农村青蛙是常见的“有益动物”,是人类的好朋友。于是,我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:搜集有关“青蛙”的资料,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,可以问爸爸、妈妈,也可以找找有关“青蛙”的图片、文字、故事、歌曲等。经过搜集,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,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,是人类的好朋友,要好好保护它等方面的知识。

3、结合实际,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。

课标中指出:“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,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,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,用语文的意识,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。”可见,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,由教室移向生活,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团体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、态度、知识和能力,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、用语文。如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,给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环境,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,开拓了施展个性特长的空间。

二、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,提升学生语文素养。

   “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,相互制约。”同样,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。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,眼里有资源,心里有教育,课程资源无处不在。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,还要发现、利用家庭课程资源。

1、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,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

孩子们生在农家,长在农家,对农家的蔬菜、水果、玉米、小麦、水稻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,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,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“熟悉的成品,陌生的原体。”的表面。记得去年我的表兄带着她10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,她女儿指着地里的禾苗问道:“爸爸,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?”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,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。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。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,文中的“禾”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,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(为什么要“整齐”)等。实践告诉我们,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,把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,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。 

 2、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,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。

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。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,如:旅游见闻、急救,失学、父母打工、家庭离异,修房造桥……,也有做农活,捕鱼、逮鸟、种菜收果的体验和收获。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、能力的锻炼、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。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,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。如第九册第5课《挑山工》一课中讲到“登山的时候,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……每转一次身,扁担换一次肩。”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、挑过担,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,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“这样曲折攀登,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,还可以省些力气”,就能体会到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,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。 

 3、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,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。

    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,更具有人性化。类似于《少年闰土》中“看瓜刺猹”的农趣,“乡村孩子”的农心,“锄禾日当午”的农活,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,作为教师,就应当善于发现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“泉眼”,精心疏通,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。乡村里的人们有“桃花源”式的绿色交往、张扬人性的交往,学生可以敞开心扉地纯真表达,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、升华,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“纯净”的情境优势。  

 三、积极挖掘社会课程资源,提升学生语文素养

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,与教科书相比,社会课程资源是丰富的、大量的,具有开放性的。它以其具体形象,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,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在愉悦中增长知识,培养能力,陶冶情操,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,这是书本知识所无法替代的。

1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,提高学生“用语文”的能力。

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,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。教师应鼓起热情,给予关注,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,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,以实践代替想象。 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《小记者》时,可让学生以小记者、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、菜农大户、尊师重教家庭等进行采访、调查,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。采访菜农大户时,记录下菜农的现况和他们对学生的寄语,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他们的坎坷的创业经历。这样,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,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。 

 2、开发利用农情农俗,培养学生爱乡情感。

作为农村小学,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,培养学生热爱农民、关心农业、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。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,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。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或描画富有“农情”的图片,撰写关于“农情”的报道。比如教学《难忘的泼水节》时,教师可以“节”为点,引入到本地各种“节”或“俗”的面,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。当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,他们即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。   

3、积累运用农谚农语,提升学生表达能力。

     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。积累语言的途径很多,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,富有深刻的寓意。如谚语、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,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。如在学习第八册《积累•运用八》“读读背背”,时,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,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,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。此外,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查找,把“农语”抄下来。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,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。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,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生活气息,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。

四、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,提升学生语文素养

《课标》中指出:“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、社会、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,去努力开发,积极利用。”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,让课程开发领域更宽更广。

1、欣赏自然景观,培养美好情感。    

千年古城三台,人杰地灵,风景独好。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,如景色秀美的梓州公园、杜甫草堂,历史悠久的郪江古镇,气势宏伟的涪江大桥……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,营造出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氛围。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颇具优势的课程资源。 如在学完《圆明园的毁灭》、《镜泊湖的奇观》等风景篇后,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、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,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——将本镇划分为交通、旅游、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;再以小组为单位,让学生运用图片、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;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校园的板报上,通过小导游进行解说、宣传。有学生介绍如下:“我校座落在三台县刘营转江场镇上,这里既有美丽的高山田野、清澈的小溪流水;还有远近闻名的优美景观——刘营敬老院。她依山而建,面临苏家长河,可谓依山傍水,景色秀丽,常在茫茫雾海行云之中,美若人间仙境。作为转江人,我真为此感到自豪。” 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,结合校本课程,开展一系列活动,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、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,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。

2、开启矿产资源,了解资源状况。

    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,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。如教学《只有一个地球》时,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,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,了解我国资源状况,挖掘地方优势资源。如我乡丰富的矿产白泥、转江寺的石油……让学生收集资料,先说一说,谈一谈,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,亲身感受、体验它们的采集、加工过程,最后以说、写、画等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。这样既使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加深理解,又能体验到生产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,认识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,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,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相结合。 

 3、引用传说故事,感悟传说内涵。

    第十册《月光曲》写到“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《月光曲》,传说是这样谱成的。”本文通过描写《月光曲》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传说故事,把贝多芬对穷苦人家的友善与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“传说”成了生成“课程资源”的一个亮点。 乡村学生的生活纯朴真实,在他们的身边隐含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、故事。如盘古开天地的传说,牛郎织女的传说、八代王剿四川的传说、转江的地名来历……教师可让学生深入社区,向年老的长辈、邻里乡亲询问,收集民间传说故事,再进行整理、编写、交流,开展以“传说故事”为主题的活动。

    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。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,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。同时,教师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,那睿智的谈吐、丰富的社会阅历、广博的文化知识、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、独特的人生感悟……都是学生终身受益、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。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,也不断地发展、超越自我,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,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,从而有力提高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效率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袁剑)


上一篇:爱心浇灌,托起明天的太阳
下一篇:结合本校实践经验,谈学校如何进行教育科研